在台灣的宅男一詞與日本所認知的御宅族已經有所差異。而追溯台灣宅男一詞的流行在於西元2005年8月時開始,台灣批踢踢實業坊的版面(如Hate、JapanDrama) 流行看《電車男》的日本短劇,由於內容是一個不修邊幅的日本御宅族與高挑美女邂逅的故事,屆時台灣批踢踢網友開始喜歡在Hate板上戲稱,自己在家裡不出門很宅,或是那些整天上網的人根本是宅男,從這段時間開始便是「宅男」一詞開始在台灣大肆流行。

開始一段時間曾有人批評台灣人認知的宅男與日本的御宅族有差異,引發不少網路筆戰。但到最後台灣的「御宅族」、「宅男」一詞已經和日本有所差異了,而由於台灣網路KUSO文化,只要是那些在家裡常不出門、愛打線上遊戲、或是沒女朋友、穿著不修邊幅、講話遲鈍就被認為是宅男。

台灣中視吳宗憲主持的節目,"我猜、我猜、我猜猜猜中",以社會的米蟲字眼來汙辱御宅族,引起大眾的不滿。 台灣團體黑澀會美眉其中團員甚至惡言批評御宅族都"不應該生存在世界上"."御宅族內心都是變態"等惡劣字眼來批評御宅族

而於2007年開始,宅男不只出現在次文化的網路世界,許多媒體新聞也開始使用宅男一詞,例如2007年7月7日的新聞就是寫道「23歲宅男上網到中風」,其實仔細看新聞內容,不過是一名研究生必須經常使用電腦,導致病變而已。

中天綜合台的全民大悶鍋在2007年7月19日中以「大學錄取率高,畢業失業率也高,一堆宅男懶斃了,我們下一代該怎麼辦」來當作主體,主持人並說出「腐女就是指腐敗的女人,沒有前途的啊」和「宅男已經連線起來拉,快去找工作好不好」等字句錯誤性的報導,更醜化御宅族與腐女,之後在網路上引起一片撻伐,甚至有拒看全民大悶鍋的行動出現。

宅男一詞已經開始被廣闊但卻錯誤的使用。

同年,2007年8月2日聯合晚報3版標題也以「你家有沒有宅男」為標題,把宅男形容成一種病,過度引用專家學者對於宅男的污名化,把幾乎所有隻要是沒有和社會有互動、不願意與人交談的男女,一律都歸化「宅男」、「腐女」,認為這是一種病症需藥物或精神治療。同時報導所採訪的宅男代表過少,並非代表全體,有以偏概全,未盡全貌事實報導真象,多數對宅男定義的內容都是學者、專家在認定(專家也不知道真正的意思),接受記者訪問。聯合報多次汙辱御宅族



一般相信,宅男最初的定義即從御宅族的連用法而來。御宅族的定義為單指熱衷於動畫、漫畫及電腦遊戲等次文化的人。「宅男」的原意就是男性御宅族,女性則稱宅女。(可能是因為Yahoo!奇摩拍賣的「宅女大變身」活動炒熱了宅女這個詞,不然原本只有「腐女」一說(也是出自於日本))

  但是隨著人們使用,「宅」這個字的定義,已經被人直接聯想到中文字「宅 = 家」的用法,因此現在大部份的人使用宅男或宅女這個字眼,一般而言是指不善與人相處,或是整天待在家生活圈只有自己,使用上大多還是為貶意。

  在使用方面,自嘲以及用在他人的定義是完全不同的。

  如果是在自稱,「我是一個宅男」或是「我真是宅」的時候,代表的意義通常是「我足不出戶」或是「我看電視玩電腦一整天」等。

  但是如果是用在他人身上,如「醒醒吧!宅男。」「你這個阿宅」等的時候,其意義就是只會幻想、嘴砲、或是在家裡不出門與他人交際、不注重個人衛生等負面意義。

  也就是說,在一般人的心裡,宅男這個字可能更貼近於家裡蹲(也就是隱蔽青年)。

  但是仍然有不少人認為「宅男 = 御宅族」所以對這些使用方式錯誤的人進行反駁,反而更加深了對宅男這個字的誤解。而一般人對御宅族亦往往存有偏見和誤解。

  從一個角度來看,「宅男」一詞是由媒體誤導,大眾又缺乏觀念所導致的積非成是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也可以說「宅男」是因應台灣文化的不同,而從「御宅族」轉變而來的衍生詞。至少以現行情況來看,在談話時使用宅男一詞會比使用御宅族更容易達成共識。

  除一般大眾之外,在ACG界活動的網友普遍堅持「御宅族」的原意,以期保留此詞出自於日本的正統性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sell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